悬泉置遗址

位于敦煌市与瓜州县行政区域交界处。南临三危山,北与疏勒河流域汉长城烽燧遥望,因出土的汉简上书“悬泉置”三字而定名。是汉代驿置机构,其主要功能是传递各种邮件和信息,迎送过往使者、官吏、公务人员和外国宾客。悬泉置遗址遗存分布面积达22500平方米,考古发掘面积4675平方米。遗址由主体建筑坞堡和坞外附属建筑仓、厩构成。坞呈正方形,边长48.10米,土坯砌筑,坞内有两组房屋建筑。坞墙设于东墙正中,宽3米。坞东北及西南角有角墩。四周分布有建筑遗址,马厩遗址位于坞堡南墙外。201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汉代

公元前111年-公元前92年(西汉武帝元鼎至征和),约30年间为开创期。(参考资料:甘肃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发掘简报) 公元前86年-公元前29年(西汉昭帝至东汉成帝建武五),约100年间为发展鼎盛期。(参考资料:甘肃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发掘简报)

南北朝

魏晋时期废弃。

唐代

复称“悬泉驿”

宋代

废弃至今。

艺术殿堂之经典展示

虚拟漫游
视频浏览

悬泉置遗址概况及价值

悬泉置遗址是当前考古发现汉代邮驿机构的最典型的代表,对于了解汉代邮驿制度具有参考价值,针对悬泉置的研究,可了解到汉代河西地区驿站乃至整个汉代信息传递活动的情况。悬泉置还体现了汉代交通路线的机构组织形式和运作状况,悬泉置的功能是“迎来送往”与“政令传递”,充分体现了丝绸之路的官方交通功能。 悬泉置遗址现已发掘出土各类遗物达 17650余件和简牍 2万余枚,形制有简、牍、觚、封检、削衣等。其中,有明确层位和准确纪年简犊共存关系的西汉宣帝到汉哀帝时期(公元前73年一前1年)书写墨迹的麻质字纸,突破了传统的东汉蔡伦造纸说。西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的“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直行隶书,字体工整,保存较好,是研究汉代历律、农技和医药水平的最新资料。从现已完成的考古发掘的成果看,遗迹结构之完整,出土遗物之丰富,遗存保存之完好,文化内涵之广泛,实属是我国考古学界的重大收获之一。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