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教寺

兴教寺位于西安市城南约20公里的少陵原畔,又称“大唐护国兴教寺”,建于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是唐代著名的高僧玄奘法师的遗骨安葬之地。公元664年,玄奘法师圆寂,葬于白鹿原;公元669年,迁葬于樊川凤栖原,并建造五层灵塔,次年因塔建寺,以资纪念。唐肃宗在灵塔题“兴教”二字,意为大兴佛教。“大唐护国兴教寺”由此而得名。该寺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首。现兴教寺建筑布局由殿房、藏经楼和塔院三部分组成, 1961年,兴教寺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唐代

唐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圆寂于玉华寺,初葬长安东南白鹿原。 唐总章二年(669年)为迁葬玄奘灵骨于今址起塔。 总章三年(670年)建寺,全称“大唐护国兴教寺"。 唐永淳元年(682年),窥基墓塔始建。 唐太和二年(828年)重修寺院。 唐大和三年(829年),窥基墓塔重建。窥基塔始建于唐永淳元年(682年),太和三年(829年)重建。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和尚法讳昙景主持修葺了塔寺; 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僧人义林修缮,但未修完义林圆寂;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刘轲应请将塔铭镶嵌于塔最底层背面壁间;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迁窥基塔于平原; 唐末战乱,兴教寺遭遇战火,并被盗掘。

宋代

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龙兴寺仁王院僧广越法师将丰德寺东岭上圆测塔中分出的部分舍利及供养物,移葬于兴教寺奘师塔东。

清代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兴教寺大部分毁于战火,仅存兴教寺塔以及玄奘弟子窥基和圆测的墓塔。

民国

民国十四年(1925年)地震,兴教寺塔塔顶震落,残破益重,寺僧妙法对舍利塔和兴教寺塔进行了修缮;民国十九年(1930年)秋,辛亥革命元老朱子桥将军出资修复玄奘、窥基、圆测三塔及钟鼓二楼。

现代

1956年,加固玄奘塔顶并安装避雷装置。 1975年,修建寺院围墙和排水、护坡工程。 1983后,针对玄奘塔向南倾斜采取了抢救措施,用砖石水泥筑砌塔南护坡,用水泥砖漫铺塔基周围,并在地下修排水道。 1992年,陕西省政府公布了兴教寺塔古建筑保护范围,建立了兴教寺塔文物记录档案和寺院安全保卫制度。

艺术殿堂之经典展示

虚拟漫游
视频浏览

兴教寺概况及价值

兴教寺又称“大唐护国兴教寺”,是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师的遗骨安葬之地。兴教寺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楼阁式塔,展现了佛教沿丝绸之路传至长安后的发展及其对朝鲜半岛的影响。兴教寺为佛教唯识宗重镇,兴教寺三塔是唯识宗的三位祖师墓塔,在佛教传播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兴教寺塔作为玄奘法师及其弟子的墓塔,与他沿丝绸之路西行至印度求取佛经的这一佛教传播史和东西交通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密切关联,也佐证了玄奘师徒共同翻译阐释佛经、在东亚地区发展弘扬佛教的历史。 兴教寺大门的建筑格局是佛教信仰与白族本主信仰、儒家文化融合的体现。同时融合了汉地佛寺、密宗寺庙、藏传佛教的建筑特色,也体现了佛教传入中土后与当地民族文化相融合。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