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尔石窟是西域龟兹石窟的代表,也是佛教从印度北传中国后地理位置最西的一处石窟群,深受印度、中亚乃至中原北方佛教艺术的影响,既是西域地区佛教石窟寺的典范, 又是印度与中原北方石窟的媒介。洞窟形制和壁画风格鲜明独特,揭示了佛教东传的轨迹和本土化过程,即龟兹风格,这使它成为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佛教遗迹之一。
建筑艺术:洞窟形制有中心柱窟、大像窟、方形窟、僧房窟、龛窟、异形窟和多种洞窟组合形式,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心柱窟和大像窟。大像窟,指中心礼拜窟特别高大的石窟,这类石窟的前室都凿出露天大佛像,为仿巴米扬大佛像窟的式样开凿而成。
壁画艺术:壁画内容以佛本生故事、因缘故事等题材为主。初创期洞窟壁画用简单的粗线条勾勒轮廓,再在轮廊内大笔涂抹,风格 “用笔粗犷,色彩明快,人物简单古朴而又不失神彩”。还有禅定及天宫伎乐图等,以佛传故事为主,反映小乘佛教思想为主,犍陀罗艺术风格较为明显。发展期的壁画为晕染法,菱形格构图。繁盛期的菱格因缘故事画在石窟中有100多种上千幅,但内容较难识辨,其种类数量却属国内罕见。克孜尔的壁画是在泥壁上直接作画,既采用了矿物颜料,也有透明的颜料,有平涂烘染的着色方法,也有依靠水分在底壁上的晕散法,这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湿画法”,也称凹凸画法。
雕塑艺术:克孜尔石窟雕塑,主要以彩绘泥塑、木雕、石雕等形式来表现佛教内容,与石窟建筑和壁画融为一体,烘托出清净、庄严的宗教氛围。其以本土和中原艺术为基础,融合犍陀罗、笈多及波斯艺术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龟兹雕塑艺术风格,对我国河西地区及中原佛教造像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