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千佛洞

位于敦煌城西南30公里处,开凿在党河河谷北岸的悬崖峭壁上,现存洞窟 22个,洞窟形制与莫高窟基本类同,大致可分为中心塔柱窟、覆斗顶形窟、平顶方形窟等,现存壁画800方米、壁画风格与莫高窟同时期壁画一致,保存彩塑34身,塑像多为清代、民国重塑新修,有少量保持原貌。西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的一个组成部分。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艺术殿堂之经典展示

壁画艺术
虚拟漫游
视频浏览

西千佛洞大事记

最早提出西千佛洞保护的外国考察者

继伯希和之后,1931 年瑞典人毕尔格·布林博士(Birger Bonin)走进西千佛洞,他也是斯文· 赫定考察团(中瑞西北科考团)团员。当时布林等人准备从安西城出发,沿疏勒河到青海哈拉湖考察途经敦煌, 听说当地人在党河边放牧时发现一 个新石窟,于是当年 6 月底,他和他的小型队伍便来到 His-ch’ien-fo-tung

英国女传教士的西千佛洞行

20 世纪 30 年代, 有三位英国女传教士也来 到西千佛洞,她们是盖群英(Mildred Cable)、冯 贵珠(Evangeline French)和其妹冯贵石(Franc- esca French)。 她们以宣教“三姝”(Trio)著称,曾 三次抵达敦煌传教。 1931 年秋天,她们从酒泉到敦煌,听说在党河边发现新的石窟后便前往探寻。 在她们的游记1里没能找到当年的西千佛洞 旧照, 但书中提及了敦煌本地人最初发现的一些 细节:一位老神父在暴风雨中迷路,被一道光带到 悬崖上的一处洞穴中,醒来后发现自己在“一个装 饰湿壁画的佛窟中”,“这些因暴露在阳光下起甲 的壁画,仍旧保持了纯度很高的色彩,展现了早期画师的高超技巧”

斯文·赫定两位助手的西千佛洞考察

1931年,斯文·赫定的两位助手NilsH觟rner (译:何奈尔)和 Chen Parker C.(陈宗器)在敦煌停留, 他们紧随毕尔格·布林之后前往西千佛 洞。 H觟rner 把敦煌描述成“一个美丽而繁荣的绿洲, 人们可以在这里休息、 重建大篷车及其补 给”,但对西千佛洞只是匆匆一游。

张大千与谢稚柳:最早对西千佛洞进行 勘查编号的中国学者

1941—1943 年, 张大千在敦煌临摹壁画期 间,初次对西千佛洞(包括南湖店洞窟)进行调查、 编号和记录。1942 年,第二次赴敦煌的张大千写 信给谢稚柳,劝他到敦煌作伴,谢稚柳欣然前往, 当年秋抵达。 在张大千编号第五窟 (现编号第 8 窟)主室北壁中段,有墨书:“壬午十一月廿七日蜀 人张大千再度来。 ”旁题:“青海□□□武进谢稚 柳......临佛巡礼□窟。”“壬午”指 1942 年,谢稚柳 曾与张大千一同前往西千佛洞考察,他在《敦煌艺 术叙录》中对张大千所编号的 19 个洞窟做了详细 记录,是目前所见对西千佛洞内容全面调查最早、 最全的第一手资料,包括洞口洞内及佛龛尺寸、塑 像、画记、供养人像等

1942 年中央研究院劳干与石彰如的西 千佛洞之行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劳干与石彰 如,与向达同属西北史地考察团历史考古组。向达 当时因家事牵绊未能按时出发, 故劳、 石两人于 1942 年 4 月先行前往敦煌。 在出发伊始,他们就 有考察榆林窟阳关西千佛洞等地的计划, 两人在 给傅斯年的信中提出请求军队保护。 劳干与石彰如于 1942 年 6 月 15 日抵莫高窟 开始测绘石窟。根据傅斯年要求,他们需沿途写信 报告工作情况,这些信编有序号。 在报告第八号1 中,劳干汇报了同年 7 月 31 日赴南湖途径西千佛 洞考察的过程。1942 年 9 月 22 日早, 劳干和石彰如结束在敦煌的测绘离开。 劳干此后的精力多在居延汉简 的整理考释,对敦煌未再涉及。 石彰如后出版《莫 高窟形》一书,其中也没有关于西千佛洞的记录。

夏鼐与阎文儒两次考察西千佛洞

1944 年,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馆筹备处和 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 合组西北科学考察团历史 考古组,任命向达为组长,这是他的第二次西征。 同行的还有考古学科班出身的夏鼐和向达在北大 文科研究所的研究生阎文儒,三人于当年 5 月 19 日抵达敦煌。 同年 8 月,夏鼐、阎文儒、李浴与酒泉专员公 署秘书白德清等人,一同前往南湖古董滩、寿昌城 调查,向达因已去过,故未同行。 8 月 12 日夏鼐和 阎文儒一路经沙枣墩、石俄博、南湖店,至西千佛 洞。这是他们第一次赴西千佛洞考察,两人均做了 石窟记录。

西千佛洞概况及价值

现存洞窟中最早为北魏时期洞窟。历经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回鹘、西夏、元等8个朝代。现存彩塑34身,壁画800余平方米。洞窟形制与莫高窟同期洞窟基本相同,大致可分为:中心塔柱窟、覆斗顶形窟、平顶方形窟以及敞口纵长方形大窟等四种类型。其中,以第5窟(北魏)中心柱正面龛内的佛像最具特色,其头部虽毁,膝和胸也多有残损,但其纯熟练达的塑造技巧和优美的造形,隽秀而庄严肃穆的神态,乃典型的秀骨清像,当不失为北魏佳作。第16窟(五代)的十六罗汉残塑,说明敦煌地区与江南供奉十六罗汉出现的时期基本同步。两地在佛教艺术上传播交流之速,也说明中原同敦煌关系之密切。壁画内容及风格基本上与莫高窟同期壁画一致,如第10窟南壁窟门两侧的劳度又斗圣变和睒子本生故事画,均以白粉作底,墨线勾画,赭石和青绿淡染,无论构图设色或人物形象,均具有浓郁的中原风格,是西千佛洞北周时期的代表作。而窟门东侧的劳度叉斗圣变,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劳度叉斗圣变,对研究这一经变的演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第15窟的观无量寿经变、东方药师变、降魔变、观音经变等壁画,可与莫高窟中唐时期最主要的代表作品相媲美。在观无量寿经变中的“未生怨”故事画,是现存敦煌石窟中最早绘有频沙王为早生太子而围困道人和捕杀兔子等情节的连环画,对研究这一故事画的取材、出典及其发展,均十分重要。1961年西千佛洞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