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

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嘉峪关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全长约60千米,长城城台、墩台、堡城等星罗棋布。关城平面呈梯形,由外城、内城、罗城、瓮城以及城楼附属建筑等组成。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壁垒森严,与长城连为一体,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卅里一堡,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 1961年,万里长城嘉峪关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汉代

公元前二世纪,汉武帝下令修筑河西长城,嘉峪关依山凭险设防建卡,称"玉石障"。

五代

五代时,在关北黑山脚下设“天门关”,宋改为“玉门关”,宋元以前“有关无城,聊备稽查”。

明代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征西大将军冯胜攻取河西,“乃弃瓜州,以嘉峪关为中外巨防”,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继又修筑了“近关边墙”的西、东和北三面长城。 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十一月,满速儿汗入寇肃州,游击将军芮宁阵亡,全军陷没,嘉峪关失守。

精华推荐

艺术殿堂之经典展示

虚拟漫游
视频浏览

嘉峪关概况及价值

嘉峪关南倚祁连、北凭黑山,扼丝路咽喉,是丝绸古道的交通要塞,是河西走廊最西一处隘口,是明长城沿线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是河西咽喉,连陲锁钥。嘉峪关比山海关早建九年,是现存长城上的最大的关隘,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关隘,对保障河西地区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嘉峪关关城平面呈梯形,面积33000多平方米,由外城、内城、罗城、瓮城及城楼附属建筑等组成。内城为主,周长640米,面积约2.5万平方米。城墙高10.7米,上建垛墙。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以砖包墙,雄伟坚固。内城开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西为“柔远门”,意为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门台上建有三层歇山顶式建筑,高17米,面阔三间,城墙四角建角楼,南北墙正中建敌楼。 内城中轴线北侧有清代游击将军府一座,西有罗城,呈凸字形,长191.3米、通高10.5米。青砖包砌,高与内城相同。罗城中间凸出部分开券门,为关城正门,门额刻“嘉峪关”三个逎劲有力的大字,门上建关楼,城南、北二角筑角楼。内城南、北和东侧外围均筑外城,西与罗城相连,南、北与内城平行并形成宽阔的斜坡马道,直达城的顶部。  明代嘉峪关作为边关重镇,主要发挥军事防御、控制朝贡贸易的职能。清代乾隆年间收复新疆后,嘉峪关的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军事职能不断减弱,进而成为重要的贸易、检查关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