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墓

张骞墓是公元前2 世纪汉代杰出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开辟者张骞的墓葬,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张骞病卒后,归葬于故里陕西城固博望镇。 张骞墓坐北朝南,南北长35.6米,东西宽20米,高5米,成覆斗形。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历史系对张骞墓进行了初步发掘,出土“博望□造铭”封泥一枚,加之墓前碑石、汉代石雕等文物,确认为汉博望侯张骞之墓。 1956年,张骞墓被列为陕西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张骞墓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汉代

公元前114年汉武帝元鼎三年,张骞病逝于长安,归葬故里,墓地位于陕西省城固县城以西三千米处的博望镇饶家营村。

宋代

公元1225年-1227年,宋王象之所著 《舆地碑记目》 的卷四记载,城固有张骞墓碑,墓在城固县西二十三里,有碑,文字磨灭不可辨。

清代

清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立汉博望侯张公骞墓墓碑。 清光绪时城固知县胡瀛涛立左侧有“汉博望侯墓碑记” 碑。

张骞墓概况及价值

张骞墓是公元前2世纪丝绸之路开辟者、汉代杰出外交家张骞的墓葬。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出土的“博望侯□造(铭)”封泥,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一级文物,彰显了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的丰功伟绩和世人对其的景仰。 司马迁通过《史记·大宛列传》赞称张骞出使西域的事迹为“凿空”,高度赞扬了张骞凿空西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创举,开辟了一条连接西汉和西域诸国的世界通道——丝绸之路,打开了中国与中西亚,甚至与欧洲各国互通交往的大门,促进了中西方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的交流和合作,开启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合作共赢的历史新征程。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历尽艰险,备尝苦楚,历时十余年,行程数万里。他艰苦卓绝、不畏艰险,不骄不馁、国事为先、不懈追求、爱国睦邻、不亢不卑的精神为汉朝国力的发展强大创造了无穷的智慧和借鉴,这种忠于民族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也为现世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张骞墓与陕西省其它六处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一起共同承载和代表着丝绸之路从开通、发展到繁荣、鼎盛的历史时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