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
(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在北魏窟龛中,以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最为著名,号称龙门北魏三大窟。
东魏
东魏
北齐
建造药方洞,是龙门石窟中唯一具有北齐风格的大型石窟。窟门两侧所刻古代药方,共140余科,制剂法有丸、散、膏等,涉及达120多种,包括植物、动物、矿物。这是古人对中药医学的崇拜,延年益寿的秘诀和方法。以佛教的名义普世救人。
隋代
隋代
唐代
龙门石窟迎来了历史上开窟造像的第二次兴盛时期,营建石窟总数60%以上,主要和武则天执政时期大肆开凿石窟有直接关系。唐武宗时期的“武宗灭佛运动”,这一时期龙门石窟毁灭最为严重。
宋代
宋朝时期,这个时期石窟创作逐渐衰落,而金元之间的战争,彻底结束了它辉煌的创作历史。
明代
惠简洞窟外门楣表面,以阴线刻出五个方形及半圆形碑首碑形题记,时代均为明万历31年3月吉日立,为捐资修路的题记。
清代
乾隆帝于1750年游幸龙门,在龙门香山寺留下御碑亭。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西逃。回京时途经龙门参观了古阳洞,下令把洞中主佛释迦牟尼整修成老君像,洞改名“老君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