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洛阳龙门石窟与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北魏

(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在北魏窟龛中,以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最为著名,号称龙门北魏三大窟。

东魏

东魏

北齐

建造药方洞,是龙门石窟中唯一具有北齐风格的大型石窟。窟门两侧所刻古代药方,共140余科,制剂法有丸、散、膏等,涉及达120多种,包括植物、动物、矿物。这是古人对中药医学的崇拜,延年益寿的秘诀和方法。以佛教的名义普世救人。

隋代

隋代

唐代

龙门石窟迎来了历史上开窟造像的第二次兴盛时期,营建石窟总数60%以上,主要和武则天执政时期大肆开凿石窟有直接关系。唐武宗时期的“武宗灭佛运动”,这一时期龙门石窟毁灭最为严重。

宋代

宋朝时期,这个时期石窟创作逐渐衰落,而金元之间的战争,彻底结束了它辉煌的创作历史。

明代

惠简洞窟外门楣表面,以阴线刻出五个方形及半圆形碑首碑形题记,时代均为明万历31年3月吉日立,为捐资修路的题记。

清代

乾隆帝于1750年游幸龙门,在龙门香山寺留下御碑亭。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西逃。回京时途经龙门参观了古阳洞,下令把洞中主佛释迦牟尼整修成老君像,洞改名“老君洞”。

艺术殿堂之经典展示

建筑艺术
雕刻艺术
虚拟漫游
视频浏览

龙门石窟概况及价值

龙门石窟经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因而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佛塔70余座。龙门石窟是我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魏碑体和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它以自身系统、独到的雕塑艺术语言,揭示了雕塑艺术创作的各种规律和法则。在它之前的石窟艺术均较多地保留了犍陀罗和秣菟罗艺术的成分,而龙门石窟则远承印度石窟艺术,近继云冈石窟风范,与魏晋洛阳和南朝先进深厚的汉族历史文化相融合开凿而成。所以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一开始就融入了对本民族审美意识和形式的悟性与强烈追求,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世俗化的趋势,堪称展现中国石窟艺术变革的“里程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