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鼎门遗址

定鼎门遗址,世界文化遗产,是隋唐和武周时期都城洛阳城外郭城正门,隋初名建国门,唐时更名定鼎门,位于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次年迁都洛阳,成为第一个通过定鼎门的皇帝。之后,定鼎门相继被唐、后梁、后唐、后周和北宋定为洛阳外郭城正门,直到北宋末年,才逐渐废弃,定鼎门作为郭城南垣正门的时间长达530年,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沿用时间较长的古代都城城门。 2014年6月22日,定鼎门遗址作为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三国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中遗址点之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隋代

定鼎门是隋唐洛阳城外郭城正门,始建于公元605年(隋大业元年)三月,正式启用于606年(隋大业二年)正月,隋炀帝成为第一个通过定鼎门的中国古代帝王。

唐代

621年(唐武德四年)破东都平王世充,拆毀应天门、乾元殿,以表示反对炀帝之宫室侈丽,又罢东都为洛州,改称洛阳宫。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又立洛州为东都,661年后(龙朔以后),逐渐修缮,此后高宗、武后交替来往东西两京,并在洛阳增建宿羽、高山、上阳等宫。又移洛阳中桥,以利洛阳南北二部分的交通。685年后(武则天称帝后)改称神都,即长驻于此,并拓建宫室官署,改善郭内洛水南北二部分的交通。其中在宫内建明堂、天堂,在端门外建“万国颂德天枢”向,修建洛水中桥,都是巨大的工程。

宋代

宋初逐渐恢复,但已不是隋唐时的面貌。

艺术殿堂之经典展示

视频浏览

定鼎门遗址大事记

隋唐洛阳城定鼎门创建

洛阳城定鼎门始建于公元605年(隋大业元年)三月,正式启用于606年(隋大业二年)正月,隋炀帝成为第一个通过定鼎门的中国古代帝王。

改称洛阳宫

621年 (唐武德四年)破东都平王世充,拆毀应天门、乾元殿,以表示反对炀帝之宫室侈丽,又罢东都为洛州,改称洛阳宫。

极为严重破坏

经唐末五代兵乱后,城郭“摧圮殆尽”,坊市也“鞠为荆棘”,宋以后“依约旧地列坊”。隋唐洛阳在五代末宋初时破坏得极为严重,虽经宋初逐渐恢复,但已不是隋唐时的面貌。

定鼎门遗址概况及价值

定鼎门遗址由平面呈长方形的墩台、三个门道、东西飞廊、东西两阙和左右马道组成。东西飞廊和东西两阙分别位于墩台两侧,和墩台呈平行对称分布,这种门阙形制仅见于定鼎门遗址,在国内其他地方还没有发现,这和同时期西京大明宫含元殿遗址和东都宫城正门应天门遗址不同。后者和如今北京故宫午门相仿,飞廊呈曲尺形,连接墩台和飞廊。 定鼎门门址的墩台、门道、隔墙、飞廊、阙台、马道和涵洞等遗存、夯土包砖的城门建造工艺,以及外郭城城墙、天街、里坊的规模和格局见证了唐帝国的城市建筑面貌及物质文明发达程度,见证了7-10世纪丝绸之路鼎盛时期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水平。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的门址是洛阳外郭城的正南门,是城市轴线的南端起点。它与周边的外郭城城墙、里坊、道路、水系等遗存集中体现了隋唐洛阳城承袭北魏洛阳城并发展确立的的城市规划特征,即以外郭城、宫城、皇城组织城市整体布局,具有明确的南北向城市轴线,城市轴线上辟主街,以里坊作为城市的基本构成单元,城市呈网格状布局,有完善的道路、水网体系。这些城市形制布局展现了隋唐时期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典型礼制特征,并对唐代东亚地区、尤其是日本平城京、平安京等城市的规划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定鼎门门址南侧发现的骆驼蹄印,是丝绸之路沿线以骆驼作为主要运输工具进行商贸活动的独特物证,印证了西域与中原的密切往来,与丝绸之路上繁盛的商品交流活动密切关联。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