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
公元384~417年(十六国的后秦时期),后秦姚苌、姚兴父子在位时,十分崇信佛教,在此地凿山而修,千崖万像,转崖为阁,麦积山石窟肇始于此。 公元401年~公元700年(5世纪中期至7世纪初期),麦积山石窟营建活动频繁,开凿洞窟约88个。 公元535--557年(西魏文帝时期),因袭前制,魏文帝皇后乙弗氏以窟为墓,葬于麦积山之后,又引起了新一轮的开窟高峰。 公元557年~581年(北周时期),秦州历任军政官员均笃信佛教,并极力扶持佛教发展。
隋代
公元581~619年(隋文帝时期),洞窟营建多利用前代洞窟的间隙进行,并利用地震后的崖面修凿了东崖13号大佛。此外,隋文帝还将高僧智仙的舍利分葬于此,进一步促进了麦积山石窟的发展。
唐代
公元708年和734年(盛唐时期),两次大地震中使山体受到严重破坏,崖面中部近百个洞窟被震毁,致使整个窟群分为东西两个区域。
宋代
公元960~1300年(10世纪后半叶直至14世纪初),是麦积山石窟历史上大规模的重修期,重修的洞窟有50余个,其中包括3、4、13窟(东崖大佛)、98窟(西崖大佛)等大工程。
元代
仅有少量的塑像或彩绘活动。麦积山石窟进入衰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