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位于今中国甘肃省东端的天水市,高142米,因山形酷似麦垛而得名,以其精美的雕塑艺术闻名世界,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遗存包括佛教窟龛遗迹以及相关的佛寺和佛塔。窟龛群开凿于群山环抱的麦积山红砂岩独峰峭壁上,在西-南-东崖面上分层而建,横向分布范围约200 米,纵向近20 层洞窟、距地面10 ~ 80 米,洞窟间以错落的栈道相连。现存有5 ~ 13 世纪建造的221个佛教窟龛,10632身造像,l000 多平方米壁画遗存。东南崖下有5世纪(东晋)始建、16 世纪(明代)重建的瑞应寺,现为清代甘肃传统风格的中轴对称三进式建筑院落,坐西北朝东南。山顶有7 世纪(隋代)始建、18 世纪(清代)重建的舍利塔,为八角五层密檐式实心塔,通高9 米。麦积山石窟孤峰卓立、窟龛错落的整体形象,与周边的丹霞地貌和丰富的植被景观共同构成了独特的景观价值。 麦积山石窟201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南北朝

公元384~417年(十六国的后秦时期),后秦姚苌、姚兴父子在位时,十分崇信佛教,在此地凿山而修,千崖万像,转崖为阁,麦积山石窟肇始于此。 公元401年~公元700年(5世纪中期至7世纪初期),麦积山石窟营建活动频繁,开凿洞窟约88个。 公元535--557年(西魏文帝时期),因袭前制,魏文帝皇后乙弗氏以窟为墓,葬于麦积山之后,又引起了新一轮的开窟高峰。 公元557年~581年(北周时期),秦州历任军政官员均笃信佛教,并极力扶持佛教发展。

隋代

公元581~619年(隋文帝时期),洞窟营建多利用前代洞窟的间隙进行,并利用地震后的崖面修凿了东崖13号大佛。此外,隋文帝还将高僧智仙的舍利分葬于此,进一步促进了麦积山石窟的发展。

唐代

公元708年和734年(盛唐时期),两次大地震中使山体受到严重破坏,崖面中部近百个洞窟被震毁,致使整个窟群分为东西两个区域。

宋代

公元960~1300年(10世纪后半叶直至14世纪初),是麦积山石窟历史上大规模的重修期,重修的洞窟有50余个,其中包括3、4、13窟(东崖大佛)、98窟(西崖大佛)等大工程。

元代

仅有少量的塑像或彩绘活动。麦积山石窟进入衰落时期。

艺术殿堂之经典展示

建筑艺术
彩塑艺术
虚拟漫游
视频浏览

数字展示

Digital Exhibition

麦积山石窟概况及价值

麦积山石窟雕塑主要以泥塑为主,古代艺术家们在汲取传统雕塑技法的同时因地制宜,针对麦积山石质为粗砂砾岩这一特性,根据崖面和窟龛内塑造像大小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石胎泥塑、木胎泥塑、泥塑、影塑、高浮雕等多种技法,并充分利用岩体、木桩、苇草、麻绒等材料,以最大程度地减轻塑像的本身质量, 增加塑像泥质强度,创作出一组组造型风格迥异、时代特征鲜明、历经千年不朽的泥塑艺术品。窟内保存的北朝时期的经变、本生、佛传故事画,以及藻井、飞天、供养人等绘画题材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画面构图严谨,主题突出,技法娴熟,场面宏大,人物众多,色彩艳丽虽然这些壁画反映的是佛教题材和内容,但在画面布局、色彩运用、创作技法等方面很好地诠释了南北朝时期绘画思想与理论,是一组弥足珍贵的壁画图像资料。麦积山东崖壁面上,保留有大大小小十余座仿殿堂、长廊、帷帐、民居、穹庐等各种样式的崖阁式建筑。此外,窟内壁面还保留有一些北魏至西魏阶段的宫殿、城池等建筑形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