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

莫高窟是集建筑、彩塑、壁画于一体的综合石窟艺术。洞窟的建筑形制是根据洞窟内容、功能而定。彩塑是石窟艺术的主体,一般都会放置在洞窟内比较显著的位置。壁画是敦煌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布满整个洞窟墙壁。这三个部分互相辉映,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敦煌石窟艺术。 莫高窟艺术绵延千年,内容丰富,数量巨大,其艺术形式既继承了本土汉晋艺术传统,吸收南北朝和唐宋美术艺术流派的风格,又不断接受、改造、融合域外印度、中亚、西亚的艺术风格,向人们展示了一部佛教美术艺术史及其中国化的渐进历程,又是中国艺术与西域艺术往来交流的历史记载。对研究中国美术史和世界美术史都有重要的意义。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北凉

公元401-439年 北凉时期主要指公元401年至公元439年,开凿了第268窟、第272窟、第275窟3个洞窟,此3窟为敦煌石窟中时代最早的洞窟。

北魏

公元439-534年敦煌北魏石窟营建于北魏中期以后,大约为和平六年(465年)以后到太和十九年(500年),与北凉石窟相距较长的时间,所以,北魏诸窟与北凉石窟不论彩塑造像还是壁画艺术都存在较大差异。北魏时期共有12个洞窟,包括第259、254、 251 、257、263、260、 265、487、431、 435、 437、 248窟。其中,大部分洞窟为中心柱窟,仅第487窟为多室禅窟,265窟经后代重修,已看不到北魏时代的原貌。

西魏

公元535-556年,西魏时期的第285窟中有西魏大统四年( 538年)大统五年发愿文题记,是莫高窟现存最早的洞窟纪年。以第285窟为标尺,与之风格相近的洞窟约有十个,这些洞窟大体上都可确定为北魏晚期至西魏时期所开。

北周

公元557-581年,敦煌莫高窟保存北周洞窟14个,是莫高窟北朝各时期保存洞窟最多的。此外,在西千佛洞也保存了4个北周洞窟,在五个庙石窟也看到北周壁画残痕,表明北周时期敦煌石窟有较大规模的营建。

隋代

公元581年到618年,隋文帝崇佛,提倡“破斥南北,禅义均弘”的方针,佛教得到了空前发展。隋代共营造了约94个洞窟。

唐代

公元618-907年,唐代前期,唐王朝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这个时代是莫高窟营造历史上的鼎盛期,也是莫高窟艺术创作上的鼎盛期。唐代时期总共开窟约269个。

五代

公元907-960年,回鹘时代处于曹氏归义军和西夏的交叉时期,由于回鹘民族也信仰佛教,所以,在莫高窟也从事洞窟营造活动。五代时期总共开凿洞窟约26个。

宋代

公元960-1036年,北宋时期敦煌地区的执政者为曹氏归义军,采取了东交回鹘可汗,西结于阗李氏,保证了丝路畅通,保持了多年的安定局面,也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安定的政治局面。宋代时期共开凿洞窟约15个。

西夏

公元1036-1227年,西夏统治敦煌达200年,在敦煌莫高窟与瓜州榆林窟都有营建。莫高窟西夏重修的洞窟约有60个,新开凿的洞窟1个。

元代

公元1227-1368年,元代疆域大于汉唐时期,中断的丝绸之路复通,西宁王速来蛮和其王妃屈术,在敦煌修建皇庆寺,弘扬佛教。莫高窟的佛教艺术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吸收了新的外来技艺,一展新貌,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元代时期共开凿洞窟8个。

精华推荐

 

艺术殿堂之经典展示

建筑艺术
彩塑艺术
壁画艺术
虚拟漫游
视频浏览

莫高窟大事记

数字展示

Digital Exhibition

莫高窟概况及价值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是我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洞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历经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存洞窟735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莫高窟是集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宝库,内容涉及古代社会的艺术、历史、经济、文化、宗教、教学等领域,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1961年被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筑、彩塑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洞窟形制分为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多种形制;彩塑分为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壁画类别分为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人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系统反映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