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故城

高昌故城又称“亦都护城”(维吾尔语),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东面30余公里的二堡乡古城村境内。高昌故城总面积约200公顷,城址平面呈长方形,有内城、外城和“可汗堡”(宫城)三重城,城墙由夯土筑成,城墙外有壕沟、瓮城、马面等防御设施,部分城门与马面保存较好;城内有庙宇、市场、作坊等建筑,建筑形制和布局与唐代长安城相似。 高昌故城是公元1世纪-14世纪火焰山南麓吐鲁番盆地最为重要的城镇,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诸多民族在此繁衍生息,为后世研究西域宗教、民族、城市文化及建筑艺术提供了宝贵资料,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两汉

高昌故城由西汉王朝在车师前国境内的屯田部队所建。

公元327年

前凉张骏在高昌故城“置高昌郡,立田地县”,继之又先后为河西走廊的前秦、后凉、西凉、北凉所管辖。

南北朝

公元442年(南朝宋元嘉十九年),北凉残余势力沮渠无讳在高昌故城建立了流亡政权。 公元450年(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沮渠安周攻破交河城,灭车师前国,吐鲁番盆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遂由交河城完全转移到高昌城。 公元460年(南朝宋大明四年),柔然人杀北凉王安周,此后张、马、麴氏在高昌相继称王,其中以麴氏高昌统治时间最长,达140余年。

唐代

公元640年(唐贞观十四年),唐吏部尚书侯君集带兵统一了高昌,在此置西州,下辖高昌(高昌故城)、交河、柳中、蒲昌、天山五县。由侯君集所得高昌国户籍档案统计,当时有人口3.7万。 公元8世纪末以后,吐蕃人曾一度占据了高昌。 公元9世纪中叶以后,漠北草原回鹘汗国衰亡后,西迁的部分余众攻下高昌,在此建立了回鹘高昌国。其疆域最盛时包括原唐朝的西州、伊州、庭州以及焉耆、龟兹二都督府之地。此外还统有分布在罗布淖一带的众熨及其它一些别的民族或部落 。

宋代

公元1209年(大安元年),高昌回鹘臣附蒙古,成吉思汗赐回鹘高昌王为自己的第五子,并将公主下嫁于他。 公元13世纪(南宋)以后,天山以北广大地区的西北蒙古游牧贵族以海都、都哇为首发动叛乱,曾多次南下侵犯臣属于元朝的回鹘高昌国  。 公元1275年(南宋德祐元年),天山以北广大地区的西北蒙古游牧贵族以海都、都哇为首发动叛乱一次出兵12万围攻火州(高昌故城)达半年之久,后来亦都护(高昌王号)火赤哈尔的斤终于战死在同海都、都哇的战争中。这场战火延续40余年之久,高昌城在战乱中被毁。 公元1316年—1318年(元延祐三年至五年),受元仁宗册封继承高昌王位的火赤哈尔的斤的儿子纽林的斤,在元朝的支持下,领兵重新夺回城池。由于高昌城在战火中毁坏过甚,这次重建的火州城已不在高昌旧址,而在原高昌城西(阿斯塔那居民村附近)。元朝统治瓦解后,火洲部割据处称“地面”。

艺术殿堂之经典展示

虚拟漫游
视频浏览

高昌故城概况及价值

高昌故城始建于西汉时期的屯田戍堡,历经高昌壁、高昌郡、高昌国、唐西州、高昌回鹘等时期,城址沿用了1400余年,于明初废弃,是目前我国地面遗迹保存较多的故城之一。高昌故城出土的可移动文物种类较为单调,主要有陶、铜、铁、木、石器等,其中陶器残片出土较多;城内的房屋建筑群遗址布局结构合理,为研究高昌故城内房屋建筑形制布局提供了实物依据;外城的雉堞、马面等设施遗址,为研究高昌故城的就是防御系统提供了资料;大佛寺遗址中的壁画残片,佛陀形象丰满,身着通肩衣,与唐朝以丰满为美的审美观念相一致,是研究高昌故城的壁画风格的宝贵资料;汉唐以来,高昌是连接中亚、欧洲的重要纽带,高昌故城出土的古突厥文、古波斯文、回鹘文、栗持文、蒙古文文书、经卷和碑刻,是研究古代西域乃至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料。 高昌故城地处天上山脉的要塞,是中原稳定统治西域的中心,也是汉人在西域修建的最早的军事堡垒。高昌故城不但具有军事地理价值,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站,对当时的经济发展、宗教等文化传播具有重要作用。故城坐落于赤红的火焰山下,城址分步有序,气势恢宏,虽受历代战乱分割,但却保持着残破之美,极具西域边疆特色的厚重城址与自然完美融合,不断向人传递着历史信息,感受高昌故城的文化气脉。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