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函谷关

新安函谷关遗址是公元前2 世纪- 公元3 世纪汉帝国设立在中原地区防卫都城,以及洛阳作为东汉都城时自丝绸之路起点都城西行必经的重要关隘遗存。函谷关遗址位于秦岭东段余脉涧河河谷,控制洛阳盆地及关中盆地之间交通,见证了汉帝国大型交通保障体系中的交通管理制度、防御制度及其对丝绸之路长距离交通和交流的保障。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汉代

汉函谷关始建于公元前114年 (西汉元鼎三年),由汉楼船将军杨仆所建。据《汉书·武帝纪》载: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冬,徙函谷关于新安。”

南北朝

至曹魏时期,函谷关又进行了第二次迁徙。公元240年(曹魏正始元年),弘农太守孟康,移函谷关于弘农郡,即曹魏函谷关,又名大崤关或者金关。关址位于河南灵宝县王垛村东北,南距秦函谷关6公里。正始元年汉函谷关在第二次迁徙之后,虽然后世统治者仍然非常重视对汉函谷关所在区域的经营,但是汉函谷关真正意义上作为关隘的历史至此就结束了。565年(北周保定五年)冬十月,武帝宇文邕改新安县汉函谷关关城为通洛防,置中州,大将贺若敦为中州刺史镇守此地对抗北齐政杈。

隋代

隋置谷州刺史,镇函谷关。

宋代

宋代以后,随着政治中心的东移,汉函谷关完全失去了防御的作用。

明代

对安县汉函谷关关楼进行了多次重修。

清代

对安县汉函谷关关楼进行了多次重修。

民国

对安县汉函谷关关楼进行了多次重修。

艺术殿堂之经典展示

虚拟漫游
视频浏览

新安函谷关概况及价值

新安函谷关遗址是公元前2世纪-公元3 世纪汉帝国设立在中原地区防卫都城,以及洛阳作为东汉都城时自丝路起点都城西行必经的重要关隘遗存。函谷关遗址位于秦岭东段余脉涧河河谷,控制洛阳盆地及关中盆地之间交通,见证了汉帝国大型交通保障体系中的交通管理制度、防御制度及其对丝绸之路长距离交通和交流的保障。 函谷关遗址现存的关楼及南、北关墙遗址居于整个防御体系的中心,平面布局呈“H”型,东西走向,两墙之间为通关必经的古代道路遗迹。北关墙比南关墙地势略高,两关墙东端各有一座阙台建筑基址。凤凰山上的北长墙与北侧阙台建筑基址相连,青龙山上的南长墙与南侧阙台建筑基址相连。皂涧河自西北经关城南侧向东流,与涧河交汇于关东。所有人工设施遗存和周边山体水系整体上形成南北向连续的整体防御格局。 函谷关遗址两侧凤凰山、青龙山南北对峙,皂涧河与关东涧河交汇,形成一个自然河谷,在谷中修筑关隘是最理想的地点。函谷关遗址处于周边自然山体水系所形成的自然河谷,表现出丝绸之路线路走向对自然环境的依托、利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