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恩寺

大慈恩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雁塔路南端,是唐代长安的象征性建筑。大慈恩寺始建于隋代,原名“无漏寺”,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子李治为追念其生母文德皇后而扩建寺院,更名为“大慈恩寺”。大雁塔始建于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大雁塔为唐代建筑,初建时五层,塔平面呈正方形,由塔基和塔身两个部分组成。塔基为方形砖台。各层四面开砖券拱门,塔内有木楼梯通向顶层。现为明代包砌过的仿木楼阁式7层砖塔。塔身形制为砖砌空筒,高64米。气势宏伟、登高望远、一目了然。这里曾保存玄奘大师取经带回的大量经书和翻译的佛典。1961年3月4日,大雁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唐代

唐代永徽三年,唐高宗为了存放玄奘大师取经带回的大量佛典和经书、舍利等,在大慈恩寺里修建了大雁塔。初建塔高五层,总高一百八十尺。 公元701一704年,武则天长安年间,对大雁塔进行了修缮,加高到了十层; 公元752年,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大雁塔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变为七层; 公元930年—933年,后唐长兴年间,西京留守安重霸对大雁塔进行了修缮;

宋代

公元1068一1077年,北宋熙宁年间大雁塔遭遇火灾。

艺术殿堂之经典展示

虚拟漫游
视频浏览

大慈恩寺大事记

修建大雁塔

唐代永徽三年,唐高宗为了存放玄奘大师取经带回的大量佛典和经书、舍利等,在大慈恩寺里修建了大雁塔。初建塔高五层,总高一百八十尺。

大雁塔加高到十层

公元701一704年,武则天长安年间,对大雁塔进行了修缮,加高到了十层。

大雁塔变为七层

公元752年,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大雁塔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变为七层。

增加了木楼梯

公元1573一1620年,明朝万历年年对大雁塔进行了重修,增加了木楼梯;之后一直保持至今。

遭遇火灾

公元1068一1077年,北宋熙宁年间大雁塔遭遇火灾。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3月4日,大雁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慈恩寺概况及价值

大雁塔的修建目的是保存玄奘法师从印度取来的经书以及佛教典籍,也是当时唐代长安城重要的译经场所。它的修建成为佛教在亚洲传播兴起的地标性建筑,也意味着中土长安发展成为世界佛教中心,从这出发漂洋过海,将佛教传播到了日本。同时,大雁塔是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的祖庭。在唐代,皇室贵族和文人雅士将大雁塔作为各项活动的首选场所。重大的节令和科举庆祝活动也在大雁塔举行。科举考试放榜后,新科进士都会把名字、登科年月题于塔壁上,留下来“雁塔题名”的千古佳话。唐代文人围绕大雁塔的题材创作的诗词佳作,《全唐诗》中保留下来的就有一百余首,大雁塔也成为唐代文人创作的重要场所。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