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唐代永徽三年,唐高宗为了存放玄奘大师取经带回的大量佛典和经书、舍利等,在大慈恩寺里修建了大雁塔。初建塔高五层,总高一百八十尺。 公元701一704年,武则天长安年间,对大雁塔进行了修缮,加高到了十层; 公元752年,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大雁塔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变为七层; 公元930年—933年,后唐长兴年间,西京留守安重霸对大雁塔进行了修缮;
宋代
公元1068一1077年,北宋熙宁年间大雁塔遭遇火灾。
大慈恩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雁塔路南端,是唐代长安的象征性建筑。大慈恩寺始建于隋代,原名“无漏寺”,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子李治为追念其生母文德皇后而扩建寺院,更名为“大慈恩寺”。大雁塔始建于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大雁塔为唐代建筑,初建时五层,塔平面呈正方形,由塔基和塔身两个部分组成。塔基为方形砖台。各层四面开砖券拱门,塔内有木楼梯通向顶层。现为明代包砌过的仿木楼阁式7层砖塔。塔身形制为砖砌空筒,高64米。气势宏伟、登高望远、一目了然。这里曾保存玄奘大师取经带回的大量经书和翻译的佛典。1961年3月4日,大雁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唐代永徽三年,唐高宗为了存放玄奘大师取经带回的大量佛典和经书、舍利等,在大慈恩寺里修建了大雁塔。初建塔高五层,总高一百八十尺。 公元701一704年,武则天长安年间,对大雁塔进行了修缮,加高到了十层; 公元752年,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大雁塔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变为七层; 公元930年—933年,后唐长兴年间,西京留守安重霸对大雁塔进行了修缮;
公元1068一1077年,北宋熙宁年间大雁塔遭遇火灾。
唐代永徽三年,唐高宗为了存放玄奘大师取经带回的大量佛典和经书、舍利等,在大慈恩寺里修建了大雁塔。初建塔高五层,总高一百八十尺。
公元701一704年,武则天长安年间,对大雁塔进行了修缮,加高到了十层。
公元752年,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大雁塔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变为七层。
公元1573一1620年,明朝万历年年对大雁塔进行了重修,增加了木楼梯;之后一直保持至今。
公元1068一1077年,北宋熙宁年间大雁塔遭遇火灾。
1961年3月4日,大雁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